進入內容區塊

海洋委員會

您現在的位置是:
home
首頁 > 海洋業務> 研究報告> 委託研究
:::

委託研究

中央內容區塊
海洋健康指數及永續發展目標推動策略研究
發布日期:110-06-29
發布單位:海洋資源處

海洋健康指數(OHI)是一個海洋健康綜合指標,利用開放性資料庫,對全球220個專屬經濟海域(EEZ)所提供之生態系服務進行評分,包括10項指(目)標: 1. 家計型漁業機會Artisanal Opportunities (AO)、2. 生物多樣性 Biodiversity(BO),內含棲地Habitat (HAB)及物種Species (SPP)、3. 海岸防護 Coastal Protection (CP)、4. 儲碳能力Carbon Storage (CS)、5. 潔淨海洋Clean Waters (CW)、6. 食物供給Food Provision (FP),內含漁撈Fisheries (FIS)及海水養殖Mariculture (MAR)、7. 海岸生計與經濟Coastal Livelihoods and Economies (LE),內含生計Livelihoods (LIV)和經濟Economies (ECO)、8. 自然產物Natural products (NP)、9. 在地意識Sense of Place (SP),內含標誌物種Iconic Species (ICO)和特殊地標Lasting Special Place (LSP)及10. 觀光與遊憩Tourism and Recreation (TR)。每項目標評分的內容包含4個維度:(1) 現況 (present status),是目前狀況 (current status)與參考點的比較;(2) 趨勢,是目標狀態在近5年中變化的百分比;(3) 壓力,是會產生各類負面影響的生態和社會因素;(4) 韌性,則是透過生態因子及社會倡議,以減少或消除壓力而提高分數。各個專屬經濟海域的OHI分數,是將10項目標的分數平均而得。每個目標的得分是現況與未來趨勢分數的平均。未來趨勢則由趨勢、韌性及壓力這3個維度所合併組成,代表5年內的狀態。OHI的評量又分為兩部分:(1) 全球及區域評估;(2) 獨立評估,又稱為OHI+,是可依據現況調整的地區性評估。
       我國OHI海洋健康指數在潔淨海洋(CW)、漁撈(FIS)、自然產物(NP)、在地意識(SP)、特殊地標(LSP)及觀光與遊憩(TR)等項目的分數低於全球平均,但在家計型漁業機會(AO)、生物多樣性(BO)、棲地(HA)、物種(SPP)、海岸防護(CP)、儲碳能力(CS)、食物供給(FP)、海水養殖(MAR)、海岸生計與經濟(LE)、生計(LIV)、經濟(ECO)等目標分數高於全球平均。標誌物種(ICO)分數則與全球平均相近。2012~2020年OHI的全球平均分數從70.82~72.31,臺灣的OHI分數則在70.86~74.65之間,名次中等。以2020年分數將臺灣與中國、澳洲、菲律賓3個國家評比,分數高至低依序為澳洲、臺灣、中國、菲律賓,僅澳洲整體分數高於全球平均。澳洲在海洋環境保護相關目標及產業經濟方面表現較佳;中國則在海洋產業經濟方面表現優異;菲律賓則在觀光與遊憩(TR)表現佳。臺灣需要在潔淨海洋(CW)、漁撈(FIS)、自然產物(NP)、特殊地標(LSP)與觀光與遊憩(TR)等項目強化資料收集及管理策略研析。
       研究團隊已於2021年7月15日與海大郭庭君助理教授以及7月22日與海大藍國瑋教授、呂昱姮助理教授進行線上漁業諮詢會議,並於8月9日辦理專家諮詢實體會議、8月25日跨部會諮詢實體會議。根據會議結論,依循OHI評估架構並考量資料可信度及可取得性,整合並剔除臺灣不適用指標後,初步建立臺灣OHI+獨立評估架構,共分為8大類: 供給類之經濟(家計型漁業機會AO+海岸生計與經濟LE)、漁撈(FP-FIS)與海水養殖(FP-MAR);支持類之物種(物種BO-SPP+標誌物種SP-ICO)、棲地(棲地BO-HAB+特殊地標SP-LSP);調節類之海岸防護(儲碳能力CS+海岸防護CP)、潔淨海洋(CW);文化類之觀光與遊憩(TR)。

相關附件
  • 海洋健康指數及永續發展目標推動策略研究  檔案下載:182次
  • 瀏覽人次: 1713人
  • 更新日期: 111-01-17
設定:
文字大小設定:
範例:
海洋委員會